查看原文
其他

【竺推广】院友专访 | 戴亚平:持澄明之镜,点璀璨星火


金风吹,暖阳照,老龙山下凫南望,启真湖畔叶落黄。十一月十九日,院友会秘书处的小记者们在指导老师危宇頔的带领下,同位于四川绵阳的戴亚平院友连线。


赋能 恰如其分的碰撞


“我的经历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谈起过往,戴亚平院友总是谦虚地以“偶然”回应。其实相比偶然,戴亚平院友的职业道路更像是必然。因自小受毕业于浙大的父亲影响,戴亚平院友主动选择进入浙大的光电系,随后保研来到上海光电所读博;为报答导师,戴亚平院友放弃就业机会,正式踏入国防领域。前一代浙大人为国为民的精神,滋润着这位闯入国防领域的求是学子。往后,戴亚平院友从一个不知何谓报国的懵懂青年,成长为中国军工研究的践行人。就像是一条漫无目的的溪流,千回百转,终会汇入祖国的大江。


“我习于冷,志于成冰”,与其说中国国防领域成就了戴亚平院友,不如说戴亚平院友用青春奉献给了中国国防事业。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科研生涯,戴亚平院友对国防研究的热情一如初见。说起研究室里的种种细节,戴亚平院友的语调充满了热情。数年前实验成功后的欣喜,时至今日依然萦绕心间,仿佛往日就在眼前。直白的话语,难掩其内心的激情;简单的故事,诉说着一代科研人的传奇。


在戴亚平院友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在科研中一展拳脚,得益于浙大校训的浸染。昔日开学典礼上,副校长挥毫而作的“天行健”与“海纳百川”深深刻在了戴亚平院友的心中。他表示,这两个词是“求是创新”校训最生动的注脚:前者是自强,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后者是广博,是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这两个词影响了戴亚平院友的求学生活乃至人生历程。在浙大,参加排球赛、任职班干部等丰富的经历锻炼了戴亚平院友的组织能力;潜心修读大量课程并辅修计算机拓宽了他的知识面;踏实勤勉的浙大学风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助推器,让他同新时代的国防事业一起,驶向光明的未来。春风细雨,润物无声。今天,求是精神依然在浸润广大学子,一如往常。

院里排球比赛,戴亚平代表所里夺得冠军


聚变 刺破良夜的火光


“哪怕到了我退休的时候,我所研究的问题可能仍然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戴亚平院友一言,道出了其研究领域的困难。戴亚平院友的研究方向是激光聚变,即用以高功率激光作为驱动器的惯性约束聚变。这一想法在1964年被“核武器之父”王淦昌独立提出,70年代在上海成功实现原理性验证。但到目前为止,人类依然无法实现有增益的可控核聚变,将其运用到能源中更是遥遥无期,这其中太多的细节等待着研究,太多的问题等待着解答。这是一片还未完全开垦的土壤,迎接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将自己的汗水和热血撒在这里,只为丰收的到来。


科学研究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实验室可控聚变的研究更是如此——多少过去被热捧的方向,到了今天成了伪科学。在戴亚平院友看来,聚变的研究宛如天气预报,往往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准确,一旦有物理过程、物理参数发生了微小变化,最终结果将是天壤之别。研究门槛之高,技术突破之难,使得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看到可控聚变的应用,只能从一些额外的转化成果里了解到这一研究的存在,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应用于工业领域,石英玻璃体系建设至今仍造福民众,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累累硕果,恰如数万光年之外的星辰,我们不能亲眼见证它燃烧时的炙热,只能感受穿越岁月而来的漫漫星光,而无数的星光交织,照亮了这无边黑暗。


戴亚平与王淦昌铜像合影


我们之所以现在能过上和平美好的生活,正是因为国家有像戴亚平院友这样一批在国防军工领域默默奉献和开拓的研究者。戴亚平院友指出,核研究是当下时代浪潮下的暗涌,中国可以不利用核研究,但绝对不能没有核研究,不能缺少做核研究的人。比起一般的研究者,他们注定无法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功与名的浇灌。这是一段无比艰苦的旅程。而在戴亚平院友看来,这份工作是值得的、令人自豪的。“我们的研究成果全球唯一,无可替代!”这句充满豪气的总结,是国防研究者的勋章,更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铁证。


时至今日,关于戴亚平院友的报道寥寥无几。好在,从一个小时的吉光片羽里,我们得以认识到一位学者如何将他青春奉献给国防事业。我们能采访到戴亚平院友,此为竺院之幸;而中国能有无数如戴亚平院友一样的砥砺赓行者,此当国家之兴。


余波 推动后浪的劲风


“我觉得你们是幸福的,因为你们遇上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你们很多机会。”这是戴亚平院友发自肺腑的祝福。“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机会,为此,努力和付出是必要条件。”这是戴亚平院友真诚的勉励。

戴亚平院友对竺院学子充满关怀,分享了很多学习上的见解。关于如何了解前沿的激光聚变,戴亚平院友的建议是关注外媒的动向。鉴于国情不同,在国内被迫遭受媒体“冷板凳”的科研尖端成果在国外面是被广泛地宣传。因此,我们可以浏览外国的实验室网站来获取这些信息。(如LLNL的官方网站:www.llnl.gov)关于大学里的物理学习,戴亚平院友说:“一定要把整本普物书全部记下来。”物理是基础中的基础,从科学到生活,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在戴亚平院友看来,基础学科不应是工具,而是需求。这是我们正式踏入科研领域的需求,更是我们真正具备理性思维的需求。


戴亚平院友生活照


在科研上,戴亚平院友同样有许多心得。对于如何确保实验的精确性,戴亚平认为责任是关键。尽管现在有实验规范为科研的精确提供基本保证,但责任是落实保证的必要条件。“一旦科研人丧失了要让实验万无一失的责任感,那么哪怕再写一百本实验规范,也无助于结果的精准。”在这样高精度的研究中,科研人难免会产生压力。对此,戴亚平的观点是:有了压力就要及时疏导。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爱好来释放压力,切不可让压力积累,埋下危险的种子。


在整场采访中,戴亚平院友始终贯穿“踏实”二字,或许这就是他眼中科研乃至人生的诀窍: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触见星空。“做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是戴亚平院友的自我解读,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赤子之心,这是名为坚守的信念,更是不求功名利禄,只为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赓行的身影,激励着我们向上。

线上专访现场


采访结束,天色已黑,夜空中零星挂着几颗星子,远远看去,竟让人心生温暖。

往期精选

1. 天下治道,善政怀德 | UPA 2021年度院友发展论坛

2. 浙大新增3个基地!教育部第三批“拔尖计划2.0”基地名单出炉

3. 共克时艰|竺院人在行动

4.【拔尖通讯】人物访谈 | 境界与视野:汉语言文学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

5.【班团大赛】百年潮涌,踏浪今朝——记竺可桢学院2021级新生个性班团风采大赛决赛

6. 敦行致远,励学无涯——竺可桢学院2020级导师制启动仪式暨深度科研训练成果展顺利举行

图文转自“竺院院友会”公众号

文案 | 罗文杰

排版 | 吴梓非

责任编辑 | 危宇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